close

最近因為工作的關係,開始接觸電子書相關的資訊

上星期五去台北參加一場電子書的研討會

會中講者提出了幾種目前運作及未來可能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

的確可讓大家進一步去思索哪種模式能找到商機切入點

我也試著將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和講者做了些互動討論

大致摘錄內容如下

[我的想法]--------------------------------------
針對整個"電子書產業"來看, 大家都會覺得前端的content供給(出版社)是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
若是進一步將現行閱讀者的角色仔細切分來看會發現"二手書市場"是值得深入探討的
尤其在網路拍賣興起後,此類行為模式更為盛行
"[a]一本書的實際銷售量" 應該是不等於 "[b1:看過此書內容]"or"[b2:(曾經)擁有此書]"的數量
當出版社出版一本書之後,出版社(ex.天下,遠流...)/書商(ex.Amazon,博客來...)單本書的獲利就僅此一次
目前來看出版社/書商 是無法從上述[b1,b2]的行為上獲得直接的利益
所以若是以此為切入點,說服出版社在實體書某個銷售階段*將內容release到電子書,
(*尚需詳細分析實體書的"銷售生命周期",以分析試算出合適的銷售模式)
應該能稍微突破目前content不足的一點困境
"不用額外做大新市場的餅,先找回已流失的市場利潤"
不知您的看法為何?

[講者回覆] --------------------------------------
您提到二手書市場這個有趣且重要的觀點
思考一下二手書存在的理由,從供給面來看,大概就是看完用不到想回本、覺得佔空間等。
從需求面看,則是想用更低廉的價格買書,或是該書絕版
我覺得佔空間或買絕版書的問題比較單純,這剛好也是數位化後的優勢,概念上不難理解。
但經濟誘因比較麻煩,因如果消費者是因為經濟誘因而買賣二手書,其實數位書籍不見得能吃香,因為這代表數位書籍若欲找回二手書市場,也必須降價以求,而這也會影響到廠商的利潤 - 因為數位書籍無新舊之分
舉個例子,假設二手市場佔整體書籍市場的20%好了,新書佔80%。平均售價各5與15元。
原本數位書籍定價10元,可以吸引到要買15元新書的人,現在如果要打二手市場,數位書籍必須降價到5元以下。
雖然增加了市場佔有率,但有可能整體利潤下滑
當然,以上是可以概念化出幾個變數,包括二手書的比例、新舊書的定價等,而這些又會因書籍性質的不同(如教科書市場二手比例較高),所以有不同的狀況
這是我初步想到的一些延伸想法,供您參考,希望可以跟您多聊聊這方面內容。
畢竟在我接觸過程中,其實絕大部分的人,是比較少談這方面、但我卻覺得很重要的議題(所以研討會當天我才覺得一定要整理出一些商業模式供大家參考)
非常感謝分享

如果有人對此領域及議題有深入研究的話,很歡迎互相討論交流

DelBert 98/4/29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elBert 的頭像
DelBert

呆伯特牽法蘭琪的手

DelBe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