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下面這則新聞,有點啼笑皆非....
當然我不敢斷言想出這個方法的人(提案人or一群人or某個政府機關單位),最初的立意也許是好的,是善意的....
but....政策規劃與執行者在規劃一項政策的時候,是否有想過政策該怎麼執行?會達到什麼效果?需要怎麼配合?可能遭遇的困難?....等等...
最近剛好讀到一本書 , 是洪蘭和曾志朗夫婦合著的"見人見智" , 裡面第一篇是洪蘭寫的"相信我,你沒有!"
主要是洪教授看到 黃春明為他自殺而死的兒子所寫的一篇文章..... {國峻不回來吃飯} (特節錄該篇短文的全文內容;內容是從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角度,以再平常不過的生活語言來抒發喪子之痛).....有感而發所發表的文章
最後一段內容,洪教授是這麼寫道的..."所有動過自殺念頭的朋友,請把這首小詩剪下來,放在你的皮夾裡, 當你想做傻事時,拿出來看一下,你以為你瀟灑地走了,你沒有。相信我,你沒有。"
我很贊同洪教授的建議...也許讓學生們好好的體會黃春明短文中的意涵,遠比填寫那些制式的表格要來得有效果吧!
當然我們還是要為這些努力於防治自殺工作的人加油打氣,畢竟這不是件簡單且短期看得出成效的事,但也希望能有更務實的建議與做法,避免流於理論與形式,也許效果會更好吧!!!
DelBert 3/18
[文章節錄]===========================================================
【國峻不回來吃飯 】 ~黃春明~
黃春明的兒子黃國峻也是位作家,在去年三十歲的時候自殺,他的朋友,作家袁哲生也是自殺,今年。短短的一首詩, 讓人看得心酸。為人子女的都好好看一看,應采靈的女兒如果有看過, 她就知道結束自己的生命,懲罰的未必是負心漢而是父母.。
【國峻不回來吃飯 】 ~~黃春明~~
國峻,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
我就先吃了,
媽媽總是說等一下,等久了,她就不吃了,
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還多了一些象鼻蟲。
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她就不想燒飯了,
她和大同電鍋也都忘了,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
我到今天才知道,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
現在你不回來吃飯,媽媽什麼事都沒了,
媽媽什麼事都不想做,連吃飯也不想。
國峻,一年了,你都沒有回來吃飯,
我在家炒過幾次米粉請你的好友,
來了一些你的好友,但是袁哲生跟你一樣,他也不回家吃飯了
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
就沒有等你,
也故意不談你,
可是你的位子永遠在那裡。
[新聞內容]========================================================
教部出怪招 學生簽約不自殺
教育部最近發函各縣市,要求國中小學老師找出有自殺傾向的學生,要學生簽「不自殺約定書」,還發下評量表,要老師了解學生「會用何種方式自殺?」「打算何時自殺?」輔導老師抱怨說,教育部把老師當成「算命仙」了。
教育部指出,自殺已成為學生第二大死因,所以國中小學要推動為期一年的「校園學生憂鬱與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畫」,並發下柯氏憂鬱量表、心情指數檢測表、自我傷害行為篩選量表、自殺危險程度量表等,要求老師平時要仔細觀察學生後填寫。
輔導老師說,教育部要學生簽「不自殺約定書」,是希望學生對自己簽下的約定負起責任;但真正想自殺的學生,對自己生命和家人的責任都不顧了,怎會因一紙約定就不自殺?
更讓輔導老師們覺得離譜的是,要老師藉由平時觀察學生的憂鬱傾向,填「自殺危險程度量表」,篩選出具自殺危險性的學生。量表裡需要老師回答的問題包括「如果要自殺,他會採用何種方式?」「他打算何時自殺?」「他若自殺,獲救機會有多高?」「如果他曾想過自殺,是什麼原因使他沒去自殺?」
吉貝國中校長胡正孝認為,量表沒有切入重點,學生憂鬱通常是因為課業壓力及同儕關係不佳。馬公國中校長許喬松也說,約定書只是形式,要防止學生自殺,最重要的還是找出原因,藉輔導與家庭訪問協助學生解決問題。
教育部官員說,這項自殺防治計畫,從大學生到小學生都包括在內,而大學生自殺數比其他學級都多,所以輔導人員的受訓之前都集中在大學,不少國中小學老師還沒受訓,對執行方法因此產生差異。
教育部主導這項計畫的訓委會常委、柯氏量表發明人柯慧貞說,「他們一定是誤會了,絕對沒有叫老師預測學生何時或如何自殺。」
柯慧貞與精神科醫師也指出,簽訂「不自殺約定書」是心理諮商常用的手段,可延緩當事人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