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基隆廟口夜市一直都是熱鬧的庶民美食聚集地,以奠濟宮(開漳聖王)為中心向外發展。

DSC_1895.JPGDSC_1877.JPG

【鐤邊趖】
源自於中國福州風味小吃,據說為明末清初「闖王」李自成落難逃亡民間時,向百姓乞討來果腹的食物,後來李自成登基稱帝,便下令將這道菜列為宮廷佳餚。如今已相當少見,只剩下台南安平基隆廟口夜市中國閩南沿海繼續流傳。

# 鐤=鼎 

# 趖 : 這個字的構成很有趣,一個"走"+一個"坐",到底是訪客來做很久之後,準備起身離開? or 走太累,歡迎來坐坐喝個茶?

(我們一般都唸做"ㄘㄨㄛˋ) ; (注音打字則是 ㄙㄨㄛ 趖)(唸起來應該源自於台語...有點拖拖拉拉的意思,聽起來好像偏向負面意思)(用在這個美食上,好像是在來米漿慢慢成型的意象)

 

<基隆廟口有兩家店: 邢記、吳家(網站1), (網站2)>

DSC_1882.JPG

鐤邊趖算起來是一碗"綜合湯"吧,整碗共有12種食材在裡面,
除了在來米漿(趖)這個主角,還包括蝦仁羹、肉羹、高麗菜、魷魚干、小魚干、金勾蝦、香菇、竹筍絲、金針、芹菜末。
DSC_1881.JPG  1080302 東北角海岸_190303_0030.jpg

吳家鐤邊趖店內牆壁上有說明趖的做法,原料是在來米漿,在鐤邊的四周抹上一圈,熱成型之後下鍋去水煮,它會自然捲起來。
DSC_1879.JPG

=========================================================================

【豆簽焿】

# 豆簽=是米豆磨粉後製成的小吃,細細的像是牙籤。 

# =羹 

(資料來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920051428/http://www.ag007.com.tw/travel/snack/w0102.htm) 基隆豆簽羹是於民國六十四年由林高陞先生設立,豆簽作法源自福建省泉州安溪的地方,隨著先民將此製作技術引進台灣,豆簽所用的原料是用帶有黑斑的米豆,將其研磨成粉後,再經二次加工製成麵條形狀而成,通常豆簽做成的麵條要比一般的麵條稍短且薄,是屬於蛋白質較高的麵條。 
一般人喜歡將豆簽、絲瓜及蝦米一起煮,但是第二代傳人林錦煌及林通銘兩兄弟於民國七十四年接手管理後採用大鍋煮法,將其獨特配方豆簽、蝦仁、蚵仔和花枝(一週是大腸)煮成一大鍋,讓客人到來可以輕易一碗一碗瓢,讓人吃起來特別順口對味。 

DSC_1886.JPG  DSC_1883.JPG
DSC_1887.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lBe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